中國地質大學

簡介
中國地質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大學;是國家辦有研究生院的大學之一;是一所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人事部授權可自行審批增列博士生導師、自行審定教授任職資格的大學;是一所以地球科學為特色,理、工、文、管、經、法、教、哲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是一所以地球科學為特色,理、工、文、管、經、法、教、哲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近年來,學校大力構建以地球系統科學為特色的學科體系,在保證地學優勢的前提下,大力建設和發展非地學類的碩士、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努力形成多學科相互支撐、相互配合、共同發展的學科格局;大力發展應用科學、前沿科學,與國民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信息、納米、材料、生物、能源、環保等新興交叉學科領域,相對綜合的地質科學、資源與環境、地質工程技術、通訊與信息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機電工程、應用人文社會科學、哲學等八大學科體系正在形成。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是教育部直屬的以地質、資源、環境、地學工程技術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經、法相結合的多科性全國重點大學,是我國最早正式建有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是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建設的大學。其前身是1952年由北大、清華、天大、唐山鐵道學院的地質系(科)合并組成的北京地質學院。“文革”期間遷往武漢,1978年經鄧小平同志批準在北京恢復辦學,1987年經國家教委批準改為現名,分北京、武漢兩個獨立辦學實體,分別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均具有獨立法人資格。2000年由國土資源部整體劃轉教育部管理。2005年3月教育部撤銷大學總部,使京漢兩學區成為實質上的兩個獨立辦學機構。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科技實力雄厚,人才濟濟,現有5個國家級重點學科、12個省部級重點學科,有22個院(課部),62個本科專業,現有博士學位授權學科點38個,一級學科授權點5個,六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碩士學位授權學科點119個,一級學科授權點18個,以上學科涵蓋授權學科門類8個。此外還有工程碩士學科領域15個;高校教師專業13個;現有國家地質學理科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基地、國土資源部地質工科人才培養基地,具有培養學士-碩士-博士的完整教育體系。
建校以來,先后有60多名院士在校任教,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現有教職員工2950人,其中教授349人,副教授586人,中國科學院院士9人,國際高等學校科學院院士1人,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4人,俄羅斯工程院院士2人,外聘院士12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崗位6個,自2003年進入“楚天學者計劃”以來,該校共有9位教授入選湖北省“楚天學者計劃”,9個學科為“楚天學者計劃”特聘教授設崗學科。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106人,享受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7名。博士生導師124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現有各類在校生45000多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留學生20856人。
中國地質大學既是教學中心又是科研中心。學校現有各類科研機構、實驗室、各類研究院(所、中心)86個,其中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省部級開放(重點)實驗室及工程中心11個,湖北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個,9個基礎課實驗室通過了省教委組織的基礎課合格實驗室評估;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擁有具有國內國際領先水平的大型儀器設備92臺,充分體現了學校是一所研究與教學并重的綜合性大學。九十年代以來,學校累計完成科研項目1000多項,其中有50多項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發明獎或國家發明專利;尤其是趙鵬大院士于1992年獲國際數學地質最高獎——克倫賓獎,殷鴻福院士主持完成的確定全球二疊系-三疊系界線層型“金釘子”(國際標準)的科技成果榮獲“2001年中國基礎研究十大進展”,“2001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和“2001年中國十大科技新聞”的殊榮。該校作為唯一的高校參加了被稱為“深入地球內部的望遠鏡”的國家級高科技工程--中國大陸科學鉆探工程的科學研究。在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中,“神舟五號”所安裝的“搜索救援輔助決策系統”服務平臺,是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地信息工程有限公司獨立研發的MAPGIS(地理信息系統)軟件為載體的。MAPGIS地理信息系統已連續6年獲得了國家科技部組織的國產GIS平臺軟件測評第一名,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在國內500多家同類產品激烈競爭中拔得頭籌,被運用于神舟五號載人航天飛行。納米科技在我校也得到了迅猛發展,特別是納米礦物材料的化學合成、制備,納米功能材料的合成、摻雜,非金屬礦物材料的微粉化等,已具備一定的研究基礎和科技水平。目前學校擁有與納米材料有關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省部級重點項目、國家重點攻關項目及高新技術項目近20項,其中11項獲國家發明專利,4項通過湖北省科技廳組織的成果鑒定。納米科學和技術將對未來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將產生重大影響,已經成為一個國際競相爭奪的科技戰略制高點。此外,學校為我國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為尋找和合理利用資源、減輕自然災害、保持人類生存環境、擴展生存空間、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同資源環境的協調、重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歷史沿革
中國地質大學創建于1952年,前身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唐山鐵道學院的相關系(科)合并組建而成的北京地質學院。
學校于1960年被國家確定為全國重點院校,1970年遷出北京,1975年定址武漢,并更名為武漢地質學院;
1978年,武漢地質學院在原北京舊校址設立武漢地質學院北京研究生部;
1987年,國家教委批準武漢地質學院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北京兩地辦學,總部設在武漢;
2000年2月,學校由國土資源部劃歸教育部管理;
2006年10月,教育部、國土資源部簽署共建中國地質大學協議;
2010年9月,教育部、國家海洋局簽署共建中國地質大學協議。
校園概貌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位于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腹地,武昌東湖之畔,魯磨路南望山腳下。學校擁有國家4A級旅游景區——逸夫科技博物館,是全國文明單位、湖北省最佳文明單位。學校占地面積1102003平方米,建筑面積757217平方米。校園分為東校區、西校區和北校區。校園環境優美,教育、科研、學術氛圍濃厚,擁有現代化的教學樓群、圖書館、學生公寓和近萬臺隨時上網的計算機等相關配套設施,為莘莘學子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學習和成長的環境。
辦學思想
學校以溫家寶總理為母校的題詞“艱苦樸素,求真務實”作為校訓。在總結辦學經驗、展望未來發展趨勢的基礎上,學校將“建設地球科學一流、多學科協調發展的高水平大學”確立為辦學的階段性目標,將“建設地球科學領域世界一流大學”確立為辦學的長遠目標。學校堅持突出辦學特色,完善學科體系,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科技創新能力,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社會貢獻人才和智力支持。
辦學條件
學校現有教職員工3150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7人,博士生導師177人,教授405人,副教授478人,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5人,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2人。國家“千人計劃”入選5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9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9人,“楚天學者計劃”入選教授13人。近5年來,學校新增國家創新研究群體2個,教育部創新團隊3個,國家級教學團隊4個,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湖北省教學名師4人。2008年,我校成秋明教授成為繼我校趙鵬大院士之后,再次榮獲國際數學地質學會最高獎——克倫賓獎的第二個亞洲人。
學校現有各類科研機構、實驗室、研究院(所、中心)86個,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7個。學校圖書館擁有豐富的文獻資源,形成了以科技文獻為主體、地球科學類文獻為特色的館藏體系。學校擁有紙質圖書資料155萬冊,電子圖書65萬冊,期刊1500余種,中外文數據庫20個。從上世紀50年代起,學校相繼在周口店、北戴河、三峽等地建立了教學實習基地。其中周口店野外實習基地被譽為“地質工程師的搖籃”,已建成“全國地質實驗(實踐)教學示范中心”和“國家基礎學科人才培養能力(野外實踐)基地”;依托三峽秭歸實習基地,正在建設的教育部長江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研究中心,其影響輻射全國。
學科布局
學校大力構建以地球系統科學為主導的學科體系,積極發展應用科學、前沿科學,以及與國民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信息、納米、材料、生物、能源、環保等新興交叉學科。學校現有8個國家級重點學科和13個省部級重點學科,其中,“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與“地質學”2個一級學科全國排名第一;有17個學院(課部)、60個本科專業;擁有國家地質學理科人才培養基地和國土資源部地質工科人才培養基地;擁有9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33個一級學科碩士點;有工程碩士、MBA、MPA、MFA、J.M等10個專業學位授予權,其中工程碩士專業包涵19個工程領域。
人才培養
學校具有“學士-碩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有各類學生5.4萬余人,其中全日制在校學生近2.4萬人,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2400余人,成教及網絡教育注冊學生2.7萬余人,各類留學生360余人。
學校通過強化教學管理,深化教學改革,加大與國外高校聯合培養的力度,創新推薦免試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研究生的機制,建立了創新人才和特殊人才的培養制度。學校已建成一大批國家級和省級精品課程,2004年學校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和湖北省研究生培養條件評估。學校建立了國內一流的網絡實時和非實時教學系統,形成天網、地網、人網合一,網絡、通訊、紙質、光盤等多媒體統籌使用的現代遠程教育體系,廣泛適應各類學生多元化、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學校遠程繼續教育學院連續多年在教育總評榜中被評為“十佳網絡教育學院”。
學校通過國家助學貸款政策每年為學生貸款達2000余萬元,國家、學校、社會每年為我校學生提供的獎勵資助金額達2500萬元。學校除設立近半數學生享有的普通獎學金外,還設立了“地質之光獎學金”在內的近50項專項獎學金。
遵照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同志提出的“基礎要厚實、專業要精深、知識要廣博”的人才培養要求,學校全面實施人才培養質量工程,啟動了“李四光計劃”、“池際尚計劃”,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等。我校學生在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全國挑戰杯大賽、數學建模大賽、電子設計大賽等高水平賽事中屢獲佳績。
學校把弘揚優良體育傳統與艱苦奮斗教育相結合,逐步形成了具有濃郁體育氛圍和特色鮮明的體育體系。我校學生在國際重大體育比賽中,累計取得金牌130余塊,銀、銅牌300余塊的好成績,連續5屆蟬聯全國大學生運動會“校長杯”。2006年10月,學校成功舉辦了第九屆世界大學生羽毛球錦標賽。
學校領導
黨委書記:郝 翔;
校 長:王焰新;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工會主席):丁振國;
副校長:邢相勤、成金華、賴旭龍、郝 芳;
黨委副書記:朱勤文、傅安洲;
副校長(研究生院院長):唐輝明。
校訓
“艱苦樸素 求真務實”,是著名校友溫家寶于1994年10月19日視察母校時為地大的題詞。
“艱苦樸素”就是要求師生要堅持樸實無華、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
“求真務實”,就是求大學之真,務艱苦奮斗、開拓進取、創建地球科學領域世界一流大學之實。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簡介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是教育部直屬的以地質、資源、環境、地學工程技術為主要特色,理工為主,理、工、文、管、經、法多科協調發展的全國重點大學。是最早建有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是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建設的大學。學校的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和唐山鐵道學院的地質系(科)合并組成的北京地質學院。1987年經國家教委批準,學校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在北京、武漢兩地獨立辦學,分別稱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名師薈萃,桃李芳菲。在50多年的辦學歷史中,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培養了大批道德高尚、業務精湛的優秀人才,成為我國培養地學人才的搖籃和進行地學研究的重要基地,地學教育的排頭兵,國際地學界的知名學府。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位于北京市海淀區高校云集、學術氛圍濃厚的中關村高科技園區的學院路。學校在中外馳名的“北京猿人之家”周口店和避暑勝地北戴河建有條件良好的教學實習基地。
學校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堅持“特色加精品”的辦學理念,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正在按校友溫家寶總理提出的建設地球科學領域的世界一流大學的奮斗目標而闊步前進。
師資隊伍
學校名師薈萃。現有教職工 1186人,其中專任教師 716 名,高級職稱教師409名,博士生導師 181 名,中國科學院院士 9 名。學校擁有一批年輕優秀的學術帶頭人和青年骨干教師,他們中有“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青年地質科技獎”獲得者、北京市高等學校青年學科帶頭人、優秀青年骨干等。部分教師獲曾憲梓高級教師獎、霍英東青年教師教學獎和科研獎等。此外,學校在 200 2 — 2006 年間先后聘請 138 位國內外著名學者作為兼職教授 。
校訓
學校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以“艱苦樸素、求真務實”為校訓,形成了“艱苦奮斗、嚴格謙遜、團結活潑、求實進取”的優良校風和“特色加精品”的辦學理念,確立了“品德優良、基礎厚實、知識廣博、專業精深”的人才培養目標,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培養了大批的優秀人才。
人才培養
昔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4 萬余名歷屆學子,在名師薈萃的校園吸吮學養,奉獻社會,如今卓為英才,堪稱棟梁,為中華民族的崛起、振興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們中不僅有一批高級管理專家,而且涌現出 25 名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 余名省部級以上勞動模范;有的走上了黨和國家的重要領導崗位;許多優秀畢業生成為科技骨干、教育專家和管理專家,更多的是在平凡崗位上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科技人員。 2008 年 3 月,我校校友溫家寶繼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任總理。
下設院系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現有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工程技術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信息工程學院、水資源與環境學院、能源學院、人文經管學院、外語系、珠寶學院、地球物理與信息技術學院、海洋學院、土地科學技術系、軟件學院、體育課部等14個教學單位,并設有成人教育學院和網絡學院。2005年經教育部批準在河北省保定市設立了我校二級學院—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長城學院。
硬件設施
學校現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專業實驗室;3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4個國土資源部開放實驗室;有1個國家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37個教學實驗室。其中地學實驗中心和建設工程質量檢測中心已通過國家計量認證。學校目前還建有國際學術交流中心、實驗測試樓、探工樓、綜合教學樓、65個多媒體教室、15個外語語音室、國家化石與巖礦標本庫、體操房、健身房,改擴建了田徑運動場、學生食堂、浴室,新建了部分宿舍和教學樓,整治了學校周邊環境,使學校文化學習氛圍更加濃厚。
學校現有5個國家級重點學科,12個省部級重點學科。共設置34個本科專業,13個碩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118個碩士學位二級學科授權點,14個工程碩士領域,5個博士學位一級授權點,36個博士學位二級學科授權點以及3個博士后流動站。
通過傳統地學學科間的融合,鞏固了已有的地學優勢;通過地學向工程等應用學科的延伸和拓展,擴大了地學的研究領域,增強了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了有特色的地學延伸類學科;支持地學與非地學學科的密切聯系和交叉,促進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確立了人文、社科獨特的研究方向。學校逐步形成以地學為核心,地學、地學延伸、非地學三大學科專業群互為支撐、相互促進,具有鮮明特色的學科專業體系。
學校堅持“聯合、交叉、前沿、急需”的學科建設方針,發揮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等方面的綜合優勢,對現有學科做進一步拓寬改造,統籌考慮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及重點實驗室的綜合配套建設。根據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學校將重點發展地球動力學與全球事件、地球物質科學與巖礦新材料、礦產資源勘查評價與地學信息、地學探測技術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保護與地質災害防治等5個學科群。
學校具有較強的學科前沿研究和解決重大科技問題的能力。“十五”期間,我校承擔國家多項重大專項(如“973”、“863”、國家科技攻關項目),累計完成科研項目981項,合同經費達5.1億元,出版專著40部,獲國家級科技成果獎11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40項,獲專利34項;據不完全統計,在各類正式期刊上以第一作者發表科技論文3338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檢索系統收錄373篇。取得一批高水平標志性成果,國際合作項目“青藏高原深部剖面探測的大地電磁研究”被稱作開啟現代地球動力學和研究當代重大地學基礎問題的“金鑰匙”,“全球二疊系-三疊系界線層型研究”的系列創新成果成為國際標準“金釘子”,這兩項成果同時入選“2001年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與西北大學合作完成的“中國澄江化石庫中發現棘皮動物始祖”成果入選“2004年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
2002年學校與北京大學共同組建北京大學地學研究中心,與中石化共同組建油氣資源勘查評價研究中心,是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后備警官培訓基地。學校還與國內地質、石油、煤炭、冶金、水電、化工、城建、交通、地震等10多個行業的百余家科研或生產單位建立了教學及科研協作關系。學校主辦并公開發行的刊物有《地學前緣》、《現代地質》、《中國地質教育》、《資源•產業》。
學校歷來重視產、學、研相結合,積極參加國家重大工程項目建設,主動投入地方經濟和行業經濟建設當中,在城市地質勘查、工程勘查與施工、水資源勘查及地下水污染處理、資源勘查預測和地質災害防治等領域為社會提供科技服務,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我校一貫重視并積極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目前已同俄、美、加、法、德、韓、日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80多所大學、科研機構和著名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學術交流和實質性的教育合作關系,同40多個國際學術組織建立了經常性聯系,70多名學者參加了國際著名學術組織并擔任職務。每年聘請長短期外國專家達200余人次。來自韓、越、日、印尼、蒙古等國家的長短期留學生100余人。
學校十分重視并有效地展開了與國外著名大學聯合辦學。目前已與俄羅斯國立莫斯科大學、國立伊爾庫茨克技術大學、美國得克薩斯A&M大學、韓國忠南大學、韓國中央大學、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加拿大魁北克大學、德國柏林工業大學、德國克勞斯塔大學、德累斯頓大學、蒙古達爾汗工學院、法國波爾多第三大學、日本筑波大學、英特爾有限公司、印度信息技術公司、康菲石油公司等著名高校和企業開展了多種形式的聯合辦學。